我的生活随笔

自学考试马原知识点梳理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学历不够会是最大的阻碍,你是不是也想找自学考试马原知识点梳理的方法,本篇就能解答你的疑惑,同时分享了多种有效知识。

  联系的观点在考试当中主要会以分析题的形式对考生进行考察,需要各位同学在复习的过程当中,能够独立地分析材料,同时能够组织和结合材料进行作答,尤其需要考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点熟练地运用到材料当中。

  在联系的定义和特点当中,考生要学会结合定义和特点掌握什么叫联系,首先要明白联系是一种关系,定义当中揭示了两种联系,一种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一种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在学习联系的特点时,需要考生注意的是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其中联系的普遍性也是马原十四大原理之一,是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要注意的是,联系的“中介”是区别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的标准。那么在理解联系的条件性时,考生要注意任何联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不存在没有条件的联系,要注意区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对人类而言,我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人类谋利益。但是要注意的是,改变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的改变客观规律,比如建造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等建筑必然会造成事情的失败。在第三部分整体和部分这一节内容当中,考生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点内容,也就是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只有地位的转化,没有内容的转化。同时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这个内容也是考试选择题经常出现的考点,考生要注意区分什么时候整体等于部分功能之和,什么时候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什么时候整体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功能之和的不一定对等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实践当中要学会在整体当中把握部分事物的特征和性质,再上升到对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先部分后整体。

  联系的观点理解起来并不难,需要各位考生在复习当中学会在脑中构建逻辑框架,考试当中遇到分析题能够迅速整理逻辑考点,联系材料进行作答。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存在,思维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的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自学考试马原知识点梳理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