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个性特征(教师招聘笔试备考之创造性的概念)

  已有研究指出,不论是真创造还是类创造,它们的心理加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一般把创造性看成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为创造力。

  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区别在于创造性具有更广泛的含义,而且其结果是新的产品,而创造性思维只是一种思维形式,其结果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

  尽管不同的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特征。

  例如,让被试“举出报纸的用途”,如果回答“阅读”“学习”“获取信息”,就只是把报纸的用途局限在了“阅读材料”上;而如果回答“包东西”“折玩具”等,则范围更加广泛,变通性也就比较大。

  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者、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者以及家庭气氛比较民主者,都比较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2)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允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这样的教育就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探索那些有可能失败的未知事物,个体创造性就会被限制;如果团体压力过大,不能容纳那些标新立异的人,那么个体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

  相反,如果人人对创造、发明表示羡慕和敬意,创造就会受到鼓励,就必定人人乐于开拓冒险、推陈出新,个体的创造性就会得到张扬,创新人才也就会大量涌现。

  因此,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差异,是创造性培养的另一重要方面。

  创造性的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并非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

  创造性是由人的认知能力、个性倾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结果。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1)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形成理解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

  (3)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个性特征(教师招聘笔试备考之创造性的概念)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