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关于上海的征文(上海城·事主题征文)

  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关于上海的征文(上海城·事主题征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于上海的征文(上海城·事主题征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21年开始,“上海城市采风”主题将诞生出“上海城市采风?叙事诗”的分支(不想插入叙事诗的时候,主线“上海城市采风”会更偏向街拍和人文历史)。这里的“叙事诗”不是象征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实在的叙事诗词。诗歌部分,大多会选择白熊先生的原创作品,以减少不必要的授权手续(这些原创作品,今后也会以朗读的形式单独发表)。

  甜爱路属于不难走完的一条马路,它很短。如果不考察建筑历史、沿街店铺、都市传说的话,很快就可以走完。现在的一些媒体文章为了突显虹口区近期的快速发展,往往选择性无视其拆旧补新后的弊端,并且也很少引导读者去看到城市真实的一面——有美的,也会有不美的;有妖艳的,也会有端庄的。经得起细看的,才是美人。

  如果只是看“甜爱路”的另一端尽头,虹口公园的侧门之外——也被称为“甜爱支路”,还能与所谓“上海最美马路之一”划等号吗?恐怕在上海所有的街道里,这缺乏新旧衔接美感的住宅区都很难排到漂亮的那一列里吧。然而,我们应该接受这种不加修饰的朴实。朴实无华之中,看得到时间真实的痕迹——而且,这不是现代么?在摩登时代借助摩登的数码摄影,它还是别有一番光线着色的自然味道。

  甜爱路的背面,是充满故事的山阴路(这里跳转到一篇其他老师的文章)——甚至于“甜爱路”之名一般也被记录为转音、改名自山阴路的花园里弄“千爱里”。而在甜爱支路上,看到更多的却是3000K日光灯照射下的,横跨至少70年的建筑:石库门、棚户、老公房、电梯房……以及,那亘古不变的水杉树。

  其实这才是其卸妆后的素颜,如果你不喜欢这副模样,那么甜爱路你大概不是真正喜欢它。这就和男女感情一样:你如果接受不了素颜,那么你只是喜欢皮囊的肤浅。

  这一段的甜爱路,曾一直是虹口人记忆中的马路。在还没有太多三位数公交车的时代,它一直是一些公交线路,18路、21路的终点站——终点站的另一头,是苏州河南岸的卢湾区、静安区。

  犹记得小学时经常会去父母在南京东路的单位,坐的公交车就最后停在甜爱路上,然后步行10分钟走回家。这是对于“家”最清晰的关联记忆之一。只不过记忆里的甜爱路,更多时候是一段奇怪的,不种梧桐树行道树,而种满高耸过屋顶的水杉树的马路而已。

  文艺?小清新?不存在的,直白说:连这两个标签都是很奇怪的东西。原本干净漂亮的清水红砖上写满的土味情话,和“云图”般一个塞一个大的签名,放在“禁止乱涂、乱写、乱画”的招牌边,就是一套活生生的行为艺术。如果要承认这样没教养的行为是“文艺”、“小清新”,那么这两个词还是变成缄默模式为好。教养的缺乏之外,还有一个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宣传导向:这漫天的霓虹灯是要作甚?这侵略性的灯光又简直赛过流行音乐演唱会的荧光棒。

  至于那些情诗选段更是可惜:原本或隽永、美丽、清新(这才是真正的清新,再无“小清新”)的文字,全部因为排列的无章而丧失了原本的力量。选取金句后罗列在一起不好吗?何苦要整段引用,造成彼此的不和谐(见过白居易和雪莱并排在一起?)。

  说这些并不是挑剔和刻薄,请理解为对于没有是非观念,也缺乏系统管理逻辑的一些批评意见。甜爱路并不是没有美好的地方,实际上白熊先生在其它场合也提到过甜爱路的咖啡店,尤其是“甜爱”这家坚持了10年以上的咖啡店。虽然说对于咖啡部分意见有所保留,但十年如一日默默经营的付出,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门前留下了倩影,恐怕这才是支撑这条路“甜爱”的支柱吧。我们其实,都愿意把真正的赞美留给努力、坚持、和谐又健康的人、事、物。

  在虹口区,有位足以撼动整个区改名的名人曾说过这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真正的美好,爱情的美好一定不是写下“甜”,写下“爱”就能实现的,这样的心理暗示没有用。爱是一样生在心底的东西,我们经营的目的,就是让它萌芽、壮大、永恒。而它注定伴随着甜与苦——难道就不爱了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关于上海的征文(上海城·事主题征文)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