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希腊战神(大逆不道!从《战神》系列聊起,谈谈希腊人的“杀父”哲学)

  当天神宙斯死去的那一刻,奎托斯重重的松了口气,他的复仇终于结束,《战神3》的旅程也即将落下帷幕。可奎托斯不知道的是,父亲也曾有过相同际遇——宙斯正是推翻了“亲爹”克洛诺斯的统治,才得以登上万王之王的宝座。

  倘若我们继续追根溯源,会发现更为有趣的细节。克洛诺斯能够“黄袍加身”,也全托他生父天空之神乌拉诺斯所赐。仔细算来,祖孙三代不断上演着“弑父”的丑剧,仿佛轮回一般,无休无止。

  遵从孝道的中国人,也许很难理解如此违背伦理纲常的故事,竟然传颂千年直至今日,甚至改编成游戏,堂而皇之的传播开来。而更可怕的是,类似的情节在希腊神话中出反复出现,除去刚刚所讲,最有名的当属“俄狄浦斯”的传说。

  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得到了一个诅咒:他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因为恐惧,其一直拒绝与妻子同床,以避免子嗣的降临。

  一日,拉伊俄斯酩酊大醉,却无意间闯入了皇后的房间,一夜风流。妻子怀孕生产后,狠心的国王将婴儿遗弃至荒野,希望死亡可以带走他。然而天不遂人愿,路过的牧羊人听到了啼哭,解救了男孩,并为他取名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脚”。

  紧接着,邻国国王波里玻斯收养了这个孩子,在宫中他被当作王位继承人对待,俄狄浦斯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长大后,大神官预言——俄狄浦斯终将弑父娶母。不明真相的他,逼不得已离开了养父母,四处流浪。

  途经底比斯城,听闻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的恶行后,俄狄浦斯决意为民除害。巧合的是,在一条仅供单人通行的窄路上,其遇到了怀着相同初衷的生父拉伊俄斯(当然,双方并不知晓),两人谁也不愿退让,争执中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诚然,俄狄浦斯的故事尚未讲完,这不过是他“悲剧人生”的开始。但文章至此,一个事实已跃然纸上——希腊人偏爱“弑父”的桥段,能有如此多的故事流传,便是铁证。

  摊开古希腊的地图,绵远曲折的海岸线,即刻映入眼帘,大大小小的岛屿如繁星般点缀在城邦之间,纵然再缺乏地理知识的人,也能预见到上天恩赐了这片土地,多少的优良的港口,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必将不断推动希腊人征服海洋的脚步。

  另外,古希腊耕地资源十分匮乏。从地势的角度出发,整个国家有超过六成的面积均为山地,品都斯山脉与迪纳拉山脉更是组合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国土。虽然,于沿海地区有少量平原存在,但较低的海拔,迫使农民要时刻提防海浪的叨扰。另外,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雨季降水量惊人,旱季又异常干涸,产量之低下,不问可知。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人口已有1300万(详见注释1),想要养活如此多的臣民,仅凭本土粮食供给,无意于痴人说梦。好在当地盛产大理石,橄榄油与葡萄酒,只要开展海外贸易,便足以得到希腊人想要的一切。

  我知道,很多人急于知道大海与弑父背后的逻辑,稍安勿躁,我们不妨先看下古希腊的北方与东部,那里还隐藏着一个秘密。

  在希腊的北部,是同期的马其顿王国。成立于公元前800年的马其顿,由诸多部落组成,内部结构松散,又因长期偏安一隅,文明极度落后,民族性格却粗犷勇武。他们与古希腊的关系,好似战国时期,秦国之于列国。

  古希腊人对他们怀抱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视马其顿人为“蛮夷”,将其排除在“世界”之外。另一方面,还忧虑他们的血腥和野蛮,会让战火蔓延,不得不时刻提防。

  特别插一句,公元前356年7月20日,马其顿未来的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降生。不久后,希腊人的“噩梦”还是来了。

  书归正传,在古希腊的东方,则是战事不停的小亚细亚半岛。这片土地的主人,波斯皇帝大流士野心勃勃,力图开疆拓土,而希腊人恰恰成为他前路的“绊脚石”——在半岛的西部边缘(沿海地区,占据港口),希腊人建立了领地,其中就有著名的特洛伊城。

  公元前492年夏,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兵希腊,这一打就是近50年,史称“希波战争”。于半个世纪间,双方都动用了数十万,乃止几百万的兵力,波斯人的弯刀与希腊人的长矛交织在一起,至死方休。

  200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部以希波战争为题材的电影《斯巴达300勇士》,讲述了此间发生的一场战斗——温泉关战役,300斯巴达对抗数万波斯军队。该作亦是希波角逐的一个缩影,战争的血腥与残酷,雅典(古希腊首都)形势之危急,一目了然。

  综合海洋与战争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彼时的希腊,迫切需要一种资源。那就是人力,大量的人力,同时也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迈向海洋,走上战场。

  以海洋为例,大海从来不欢迎老年人,或者严格来说,它是年轻男子的天下。试想船员们们短则二三月,多则四五年的旅程,又无时不刻不在与风浪,疾病和死亡搏击,没有健壮的体魄,充足的精力,结果可想而知。

  而若要将青年推向海洋与战场,首先要解除他们的血缘纽带,通俗来讲,是让他们摆脱父亲,即“父权”的控制。

  我们试想下,一个年轻男子希望出外闯荡,其父多半会以各种理由多方阻拦,因他深知世态炎凉,同时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危险,此类情节,古往今来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时至今日,孩子会更能遵从自己的选择,可时间如果回溯到2800年前,父亲的威严与对儿子的掌控力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父系社会”四字,可不像今天说的这般轻巧。

  其一、在政治上赋予年轻人更多的权力,当时的法律规定——雅典男性成年后(17周岁或18周岁)经过资格审查通过,即能获得完全独立的权利,并登记造册,不受家父摆布。

  与此同时,18周岁的雅典青年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军事训练。以上种种,都是在不断削弱父权,力图让年轻人独立。

  其二、于精神生活上则鼓励“解放”的思想。如今我们回望古希腊的历史留存,无论是最早的奥利匹克运动会、还是其建筑与雕塑,多是赞美与歌颂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

  而古希腊文字典籍或民间传说,作为艺术的一部分,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潮流”的影响。作者于创作之间,亦是鼓励“儿子”对“父亲”进行反抗,而激烈者,便会把“弑父”推上前台。

  换一个角度来说,父亲作为曾经的一家之主,自然不会容忍儿子的“忤逆”,钳制顺势而来,但内忧外患的大环境,又使他们无力阻挡下一代的反抗,想来这也是古希腊社会的现实,这点亦被创作者们抽象化的收录进作品之中,从而最终形成——父亲担心孩子超越,对他们百般遏抑,而儿子历经磨难,成功推翻父权,甚至杀死生父的情节大纲。

  综上所述,正是迫于航海与战争的需求,希腊文化中留存了独特的“杀父”癖好,而在看似荒唐文字的背后,却是对“反抗”与“冒险”的执着。

  当希腊被罗马吞并后,前者的文化特质很快“感染”了新的王朝,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帝国的鼎盛,这种精神又跟着罗马人的铁蹄,被传至欧洲各地,并逐渐渗透到西方人的骨髓之中,绵延千年。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希腊人精神的正面,便是我们刚提过的“反抗”与“冒险”,反面则是“野蛮”与“凶残”,它们密密麻麻的写在历史中,不曾被抹去。

  文章已经尾声,让我们把目光移回游戏。正如开篇所说,《战神》系列的故事虽是原创,可它完美承袭了古希腊人的处事哲学。于去年4月发布的新《战神》中,奎托斯早已蜕变为人父。鉴于希腊人“弑父”的传统,与前三部的剧情走向,我不免对奎爷的未来感到担忧,不知道他的“Boy”是否也要踏入那无尽的地狱轮回。

  像装甲车的越野车是什么牌子(…后面是像一扇门一样,logo上好像带s和t的有点像装甲车,这_百度…)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希腊战神(大逆不道!从《战神》系列聊起,谈谈希腊人的“杀父”哲学)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