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大运河的历史简介(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有何历史意义)

  隋炀帝,对于这个皇帝的看法,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其实应该说自他以后的王朝君主都是以他为反面教材,所以在封建社会时期杨广几乎没有褒扬的记录。

  但是发展到现代社会,现代史学研究者和现代的很多普通人对隋炀帝此人有了新的见解,认为他依然有很多可取之处,特别说他大力兴修的大运河,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

  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即北周天和四年),出生地在大兴,也是隋朝建立之后的都城,杨广从小天资聪颖,加上他父亲杨坚在北周权势滔天和功劳巨大,才几岁的杨广被封为雁门郡公。

  公元581年,杨广才13岁,因为杨坚在这一年建立隋朝,是为隋朝的开皇元年,杨坚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封为晋王,并授予柱国、并州总管的官位。

  公元588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杨坚再次委以重任,命他率领隋朝大军收服南朝的陈国,不过真正指挥全军打仗的是高颎,此战完全实现军事目的,当杨广胜利凯旋后,又被杨坚晋升为太尉。

  此后杨广依然在各地稳定隋朝局势,屡建战功,后来杨广在扬州当主官,在管理江南期间政绩突出,同时作风简朴、谦恭谨慎,在朝廷和地方都受到赞扬,更是赢得了隋文帝夫妇的欢心。

  在隋文帝的统治末期,太子杨勇被废,杨广博得母亲独孤伽罗皇后和右仆射杨素的支持,在公元600年(即开皇二十年),被立为储君。这一年还发生一件大事,突厥进犯隋朝,这次杨广率领大军出兵灵武,最后只是没有俘获而已。

  杨广之所以被后人所诟病,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隋文帝在最后时期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在资治通鉴上有过记载,是说公元604年七月,隋文帝重病缠身,难以处理国事,所以杨广就想着提前做好准备。

  于是给杨素写信,信中大体意思是向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的后事以及自己登基的事宜,而当杨素看完之后,立马就回信给杨广,可不知送信人出了什么差错,竟然把回信送到了杨坚的手中,隋文帝看完龙颜大怒,因此宣杨广进宫见他,他想看一下杨广是否要造反!

  与此同时,杨坚的妃子宣化夫人来告御状,控诉杨广在她来的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瞬间认为自己立杨广做诸君是天大的错误,于是要重新立废太子杨勇当储君,废黜杨广。

  杨广提前得知消息,立马将记录旨意的柳述、元岩两位大臣拿下,并安排亲信右庶子张衡进入隋文帝的寝殿伺候,悄悄地把隋文帝周围的侍从给遣走了,随后不久就传出隋文帝驾崩的消息,最后杨广顺利登基为帝,因此这件事让杨广有了弑君背父的嫌疑,所以才会被世人所贬低。

  杨广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迁都,在隋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杨广命人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只花了十个月就完工。

  第二件大事,就是下令开凿大运河,并且还下令制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这些龙舟就是他带着后宫佳丽游览享乐的重要交通工具。

  第三件大事是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和人尽其用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他为了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

  更是在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广御驾亲征,平定了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接着杨广又下诏集结113万余军士进攻高句丽,之后不断地用兵,导致隋朝当时有些穷兵黩武的意思!

  后来,杨广在运河修建好之后,三次游玩扬州、两次巡视塞北等等,他的诸多行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民怨沸腾,所以引发隋朝末年的各种乱象,最终把隋朝拖入灭亡的深渊。

  这里面用到的王、谢两个世家虽然没落了,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其他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延续着,例如隋朝皇室杨家本就是世家大族,又是从他人手里夺得的皇权,不仅如此,追随杨坚建国的多数重臣要员都是来自一个关陇集团。

  这个权力集团的各世家牢牢掌握着隋朝的半壁江山,等于隋朝皇帝想要真正的发展,还需要看这些世家的脸色!

  因此,隋炀帝大力修造运河,就是因为关陇集团各世家的力量过于强盛,希望引入南方的权力力量来与关陇集团相互制衡,加上又大力支持和重要来自南方派系的官员,而隋炀帝自己只管看着关拢集团与南方派系相互在朝堂明争暗斗,最后自己掌握平衡和主动权就行。

  隋文帝杨坚虽然在疆域上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北方与南方的发展和融合方面依然是在独立发展,甚至有些泾渭分明,仿佛难以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为什么?因为魏晋南北朝,让南北双方的恩恩怨怨难以述说,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固化发展,不管是文化、经济,还是社会风尚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因此南北双方的人在潜意识里还认为各自是敌人,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样的局面严重削弱了隋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所应该具有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对于上任后的隋炀帝更是一件极大的不利因素,因此隋炀帝要打破这个局面,让南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而在古代一没有互联网,而没有高速行驶的交通工具,三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总不可能强行逼迫南北融合,所以隋炀帝想到的办法即修建大运河,先从地缘战略上打破这个僵局,让南北双方通过大运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从而促进隋朝自身前面发展,实现凝聚人心,实现真正的统一。

  首先是因为隋朝之前的都城是在大兴城(即后来的长安),而大兴城是处于隋朝西北一个角落,对于掌控全局的战略意义远远不够。

  假如南方地区发生叛乱,凭着当时的消息力量,即便是以足够快的速度传递到京城,再等到朝廷作出反应时,不仅会贻误了战机,而且南方也许早已落入叛军之手。

  因此,为了方便朝廷对南方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把都城迁至洛阳,同时把洛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站,若是真的发生战争,通过大运河随时可以驰援南方或者其他地区。

  其次,当时的南方地区,因为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所以在粮食等农作物方面都培育得很不错,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北方的土地开发和人口不断往上升,加上气候和环境因素。

  北方的粮食作物不再比南方有优势,反而南方的粮食作物生产数量越来越大,这时北方需要南方粮食作物的支援。因此,从整个战略意义来看,建造大运河,便于南方的粮食等作物运往北方,补充北方的不时之需。

  在此之前,因为交通运输能力着实有限,在古代中国,陆地上的长途跋涉,只能靠马匹、牛车等交通工具助力,或者干脆选择步行,可是人力终究有限,有些人为了逃亡或者是为了生存没办法之下,选择跋山涉水,但是大多数人肯定选择生活在自己的原地。

  而在当时水路交通要比陆上交通快得多,不仅如此,运载的物品也是陆上交通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加上中国整体的天然地势是西高东低,水流也是从西向东流。

  因此隋炀帝建设大运河,用水路把东南西北都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古代史上真正的、地域都难以限制的大一统局面。

  因为运河的开凿,沿途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都在经历着很大的变动。在古代都是以水源而居,所以是先有河流,后有城镇;所以城市因河而生、也是因河而兴。

  因为大运河让各地联系极为便利,不管是异地工作、做生意等都是推动着沿途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而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快速的发展,推动扬州、杭州、开封等重要城市的形成。

  从整个中国全面发展来说,不仅推动着政治局势的融合发展、经济领域的繁荣发展,还促使中国各地民族文化的交流,让中华文化传承更加的雄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长达千年之久。

  总而言之,隋炀帝杨广的大运河之举,并不是好大喜功,只是因为他的步伐迈得太大、太快,他在登基之后,连续做了两件关乎隋朝和后世千年的大事,第一件就是开凿大运河,但是他为了快速实现这个目标,他一下子动用的人力物力实在过于巨大,让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成为他灭亡的推手之一;

  第二件事情是大力推进科举制,当时的隋朝各大世家掌控着半壁江山,并不是隋炀帝一人可以自由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而科举制这个人才选拔制度,严重伤害了各大世家的根本利益,所以世家大族从助手变为杨广最大的敌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大运河的历史简介(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有何历史意义)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